和“诗性”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诗性”
好像应该是诗学概念,尤其是小说诗学的概念。
诗意的浓与淡,多与寡,与小说的好坏无关,但小说的诗性,却与小说的品质高低有着密切关系;小说是否有诗意,很多时候与题材有关,但小说的特性,却与题材无关,至少关系不大。
一个毫无诗意的题材,一段毫不诗意的生活,并不影响小说的诗性。
您所说的,使小说成为“文学”
的那个“文学性”
,差不多就是我所理解的小说的诗性。
我想,它与前面说的“距离”
有关,与“入乎其内”
和“出乎其外”
有关。
“暴露癖”
和“窥视癖”
,如果它在小说中是必要的,比如出于表现人物的需要,比如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刚好是有“暴露癖”
和“窥视癖”
,那么如果你不写出那一点,就可能失于准确,也就有可能损害作品。
所以,对小说中的一些过火的描写,还应该区别对待。
当然,我知道,有些人写到阴暗面的时候,写到性爱场面的时候,特别来劲,鼻眼乱动,唾沫星子乱飞。
还有些人主要是为了能促进销量,提高版税,但这都是另外的话题了,严格说来,与真正的写作没有什么关系。
问:太好了。
真的很受启发,我好像就是把一般的“诗意”
和思维层面的或者说哲理意义上的“诗性”
搅混了。
如果有谁早点提醒我,我以前所考虑的问题可能会容易清楚些。
待会我把我初稿的目录发给您,您会看到,最后一节我应该改为“怪诞与文本的诗性”
了。
因为我一直在想,作家所写常常是很琐屑甚至委琐的,完全是反诗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使这些东西具有了文学的灵光呢。
现在我可以说,应该是文本的诗性而不应该说“诗意”
,作者的诗性思维,可以超越生活世界里的诗意的、非诗意的、反诗意的具体事物。
还可以说,一个作者向读者那么彻底地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和肉体之丑时,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也相信读者心中有避免堕落的渴望和本能。
诗意不诗意的是事实,也是那些客观的东西给我们的感觉,诗性则是要培养、历练的,是对意义和价值的追寻,当然也是对安宁的向往。
(第4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