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念俱灰的落魄皇帝逃到五朵山定居下来,在这里他结识了张三丰,受张氏指点,终成正果。
又南下游方,在武当创建庙宇——这才有了武当南顶。
当然这是传说。
我心里一直对此存疑,张三丰是宋末元初人,文天祥被杀时他已记事。
再经一个元朝到明朝又经一个洪武朝三十一年,到靖难之役,张三丰起码有一百三十岁了。
他还能和朱允炆一道儿玩?说给佛教徒断然不信,但道教说的是神仙。
一百三十岁,应该算个青年神仙。
一是神山有“戏”
,二是上山有索道,这我就上吧。
时令已经入冬,入冬之后一直没有下雪,但我们到索道口,天上纷纷扬扬飘下了绒絮一样的雪花,那峭壁、挺直略略倾斜的山立时变得生动起来,黄色的石壁,中间夹着褐色、灰色、鲜红、淡红、橘黄的灌木丛和杂木树林,在风中轻轻摇曳,蝴蝶样的雪片在它们中间忽上忽下穿行舞蹈,婆娑生姿,仿佛整座山都被这缤纷的天花团裹了,显得那样绰约、含蓄,风采万千都随在天然的纱幔之中。
五朵极顶的庙宇并不大,从山下往上看,像是一根粗大的乳黄色石柱上顶着一个“点”
,但上来看,又像一座错落有致的庭院,前后院侧房俱全,凭着砖界眺望,远处的大地河流苍茫,雪意中的峰峦迷离,仿佛会说话似的,都在抬头仰望着你,导游在旁指点:“这座峰,在山下看它,并不是最高,到山顶看,所有的山峰都在它脚下。”
“您看那边,左边是白的,右边是暗的,说是一个神仙,一头担着豆腐,一头担着韭菜,是在那里翻了,山这边全是野韭菜,这里的韭菜花、野韭菜是有名的……”
我没有用心听他的,我在注意神殿前那副对联,却是一色的道文云雷篆书。
我记得我的存书中道家文字里,有这样的图形,但搜遍枯肠,再看也只是“面熟”
。
庙中道士见我踟蹰,过来解读,叫“疙瘩云里神仙位,柯岔山上道人家”
,惭愧:我只认得“上、人、家”
三个字。
我很留意文化景点上的文字,但不是这类文字,这只是让人好奇而已,文字内容却是“凡人的”
。
我在上山前读到资料,说五朵山听琴亭右有数十亩大的摩崖石刻文字,因年代久远,很难辨识,人们都叫天书。
但有心人读到点断,是这样的:
……承运四载……庸腐拘执。
无驾驭雄才……王气在燕,非汝能执……许藩王起兵,以清君侧……朱书度牒……出鬼门,会于神乐观……道溧阳、入太湖、历浙东、转云贵……居北顶,不皇而皇,永立天下……
可惜这次时间太仓促,没能到听琴亭,自然也就没能见这石刻。
倘真是这样,这里就太神秘了:这完全是朱元璋的口气,靖难之役朱允炆逃亡路线北顶成道,这件事,都发生在朱元璋死后,竟都在他生前的先期不料之中!
这样的石刻,是应该立即修复、力加保护的,这功德谁做呢?关于这段故事,我听到的另外版本是:朱允坟逃亡,朱棣严令追捕,大索天下而不得,但圣命急如星火,追捕的人只好报说逃亡皇帝已归天,朱棣说既已成仙,那就塑像祭祀!
下头人不知神像怎么塑,朱棣当时正在洗澡,就指着自己说“照这个样儿来”
,于是便有了“沐浴祖师”
的图形塑像。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