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用“阳”
作为城市地域名字似乎是个现象了。
贵阳,那是省会了——仅就河南,你数数看:洛阳、濮阳、信阳、南阳,加上县城那就多了去了。
我老家在山西,生我的地是南李家庄,李家庄在哪?昔阳。
为什么会是这样,有个说法“山南水北谓之阳”
,这些城市都依势建在山下河边。
怎的“阳”
就这么多?这里头可能有堪舆学方面的原因。
风水、风水,人们就讲究这个“风”
还有“水”
。
住在山南有傍势形胜之利。
靠着河可方便汲取饮用,这就好活了。
实际上即使不叫“阳”
的地儿,大至都市,小至村落,必须有水源,源源不绝的水供应,或河、或湖、或泽、或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水土水土,水在前头。
总之没水难办。
然而我们现在发现水少了,能够用“滔滔”
二字的河,从大流域上说,似乎只剩下了一条长江。
而长江的流量也在逐时递减。
有时居然也会有水荒危机。
冬天乘火车北去,过了黄河,一直到北京,中间过多少河?统统是干的。
干得涓滴全无,长满了灌木沙棘的河滩上没有一线之流。
旋风裹着沙尘在广袤又荒凉的河滩河床上野树丛莽中扫荡,凄凉景观颇是令人心怵胆寒。
这与西部沙漠景象相比虽不中,亦不远矣!
这是怎么回事?我曾与几位水文行家聊过。
从大循环角度,应该不是这样的。
人喝了水,还要尿出来。
工业用了水还要排出来。
蒸发掉,到天上还会变成云,再下雨回到地上。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