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孝在当下 写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儿女们-《家载一生》

行孝在当下 写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儿女们(第2页)
🎁美女直播

一个具体的人,他或她一旦老了,便丧失了自食其力和生活自理的能力了。

这时的他或她,就特别地需要照料、关怀和爱护了。

当然,这种义务,这种从人性的最温馨的本能出发的义务和责任,首先最应由他或她的儿女们来完成。

正如父母照料、关怀和爱护儿女一样,也是从人性的最温馨的本能出发的义务和责任。

源于人性的自觉,便温馨;认为是拖累,那也就是一种无奈了。

人一旦处于需要照料、关怀和爱护的状况,人就刚强不起来了。

再伟大、再杰出、再卓越的人,再一辈子刚强的人,也刚强不起来了。

仅此一点而言,一切老人都是一样的。

一切人都将面临这一状况。

故中国有“老小孩儿、小小孩儿”

一句话。

这不单指老人的心态开始像小孩儿,还道出了老人的日常生活形态。

倘我们带着想象看这个“老”

字,多么像一个跪姿的人呢?倘这个似乎在求助的人又进而使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老父老母,我们又怎么能不心生出大爱之情呢?

那么这一种超出于一般亲情之上的大爱,依我想来,便是“孝”

的人性的根了吧?

不是所有的人步入老年都会陷入人生的窘地。

有些人越到老年,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族中,越活得有权威,越活得有尊严,越活得幸福活得刚强。

但普遍的人类的状况乃是——大多数人到了老年,尤其到了不能自食其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生阶段,其生活的精神和物质的起码关怀,是要依赖于他人首先是依赖于儿女给予的。

否则,将连老年的自尊都会一并丧失。

寻常百姓人家的老年人,依我想来,内心里对这一点肯定是相当敏感的。

儿女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动,如果包含嫌弃的成分,那么对他们和她们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

老人对这一点真是又敏感又自卑又害怕啊。

所以中国语言中有“反哺之情”

一词。

无此情之人,真的连禽兽也不如啊!

由“者”

字而“老”

字而“孝”

字——我们似乎能看出中国人创造文字的一种人性的和伦理的思维逻辑——一个人老了,他或她就特别需要关怀和爱护了,没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就几乎只能以跪姿活着了。

那么谁该给予呢?当然首先是儿子。

儿子将跪姿的“老”

字撑立起来了,通过“孝”

在中国的民间,有许许多多代代相传的关于“孝”

的故事。

在中国的文化中,也有许许多多颂扬“孝”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