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学校老师提出多么富有逻辑性和整合性的解释,理由(reason)这玩意仍然不过是针对本来无形之物的、勉强捏造出来的临时性框架罢了。
那种能够诉诸语言的某物又有多大意义呢?真正有意义的,难道不是潜伏在无法诉诸语言的东西里面的吗?但是,我踏入墨西哥这个“场”、呼吸这里的空气后所首先感觉的,乃是某种无奈——即使说出来也肯定不适用于这里的无奈。
来之前看过墨西哥作家写的几本书,那时我就隐约感觉到了这点。
我看的是(或者想看的是)帕斯[1]的《孤独的迷宫》和富恩特斯[2]的《我爱的外国佬》,但哪本都读不到一半就扔开了。
作为读物没什么趣味固然是个原因(自不用说,这些书的文学价值因为我觉得没趣而减少的可能性无论在何种意义上都不存在),但同时也是因为我半叹息着认为“那或许是那么回事”。
他们在那些书中写的,说到底,在我看来不外乎是重复同一事实,即“这是墨西哥,这是墨西哥人,这是墨西哥,这是墨西哥人……”旅行前一一看这东西,旅行岂非无从谈起了!
老实说。
而且,假如墨西哥这个国家果真要求本国的文学和文学家作如此切实的自我规定、自我解析,那未免也太不像话了,我觉得。
※
最初十天我是独自旅行。
我从洛杉矶乘飞机抵达太平洋岸边的旅游城市巴亚尔塔,再从那里乘大巴沿着海岸前行,在瓦哈卡这个内陆城市同驱车从美国本土赶来的摄影师松村映三碰头,之后两人结伴旅行。
看望住在墨西哥的父母的阿尔富雷特·伯恩巴姆也在大约十天后加入进来。
阿尔富雷特操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作为我真是求之不得。
但反正开头十天时间我是独自旅行的。
回想起来,背着背囊独自旅行实在是久违的事了。
学生时代常这样旅行来着,婚后也常和老婆两人背着背囊旅行。
但某一天老婆向我宣布:我也上年纪了,再不能、也不想这样旅行了!
往后我想住像样的宾馆(有淋浴用的热水,卫生间有抽水马桶,铺着没有跳蚤和虱子的正规床单),再不愿意背着十公斤重的背囊,从公共汽车站走到火车站了。
毕竟体重只有四十二公斤!
是的,她说的是有道理。
就那种旅行来说,我们是多少上了年纪,再说做那种穷酸旅行的意义也不复存在了。
因为现在不同过去,又不是没有钱。
自那以来,我们便不再背背囊,而是提着SAMSONITE旅行箱,租用中型小汽车,住着不很差的宾馆,在不很差的饭店里吃饭,给行李工和女服务生不算少的小费——如此这般开始了世间普通的旅行。
旅游指南也告别了面向斯巴达式学生的《LET'SGO》系列,而拿起了例如米其林那样的多少像样的版本。
这未尝不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换,也许你会称为堕落。
但不管怎样,年过四十以后,至少在旅行方式这点上,我们大体成了成熟的大人。
可是这回,惟独最初十天我实行的是过去那种贫穷的背囊旅行。
在巴亚尔塔机场下飞机背起背囊之时,坦率地说,我不由心生感慨:噢,就是这样的!
其中确有自由的感觉。
那是挣脱“自己”这一立场的自由,挣脱一种职责的自由,挣脱经年累月形成的自我自身的自由。
这种自由感包含在我肩头背囊的重量之中。
放眼四周,认识我的熟人一个都没有,我认识的人也一个没有。
我所携带的全部装在背囊里,能称为自己所有物的仅此一件。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