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以太,构成天体的神圣物质,在那个年代这种观念相当先进。
东西方为什么都认为世界由五种物质组成,我觉得这个值得大家思考一下。
|张学良引咎下野|
下面讲讲1933年热河陷落,张学良引咎下野。
张学良是爱国将领,尤其是到了后来,抗日的决心越来越大,“西安事变”
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今天这两件事都跟张学良有关,1933年的这天张学良下野。
194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公开的中共人员全部撤离国统区。
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是张学良促成的,“西安事变”
扣押了蒋,逼着蒋联共抗日,所以张学良是在许多历史事件中间,数次起到重大作用的一个人,总的评价当然是一个爱国者,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张学良给这个国家做了几次重大的贡献:一次是1928年东北易帜,这很重要,北伐的对象之一,也可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奉系军阀。
当时国民党蒋介石并没有完成北伐,实际上奉军即东北军只是退到关外了,北伐只是打到了山海关,基本上控制了关内,国民政府尚未统一全国,因为此时东北那么大一块儿地方还在奉军的统治之下。
如果国民党军队继续出关北伐,东北各地就会打得很残破。
所以张学良在1928年的时候,自己主动通电全国宣告东北易帜,换下原来的北洋旗,升起青天白日旗,服从中央政府,这个贡献是巨大的。
实际上直至张学良宣告东北易帜,中国才算真正完成了统一。
这是因为全国人民需要统一,张学良又能从善如流,从而做出了这个最大的贡献。
1930年中原大战,这是民国时期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在最后关键时刻发出一封电报,表示支持中央政府支持蒋,结束了混战状态,这也是张学良的一个重大贡献,因为中原大战打得非常惨烈,双方伤亡数十万。
最激烈的时候在陇海前线,中央军和冯玉祥的西北军双方一天之内就发射了四万发炮弹。
对比一下抗战时期的淞沪战役,当时双方也是百万大军,我军最激烈的时候一天发射了两万发炮弹,可见那场战役多么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最后通电支持中央政府,结束了战争。
因为当时两方打得不相上下,张学良拥军四十万在关外,这时候他要是说支持谁,那肯定另一方就输了。
所以张学良又立下了一大功劳,结束了民国时期最大的一场军阀混战,他的声威也由此达到了最高点,黄河以北都归他了。
蒋和他达成了协议,他做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地位仅次于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在中原大战结束后来到南京,年方29岁,那时候因为没有南京长江大桥,火车沿着津浦线只能开到浦口,然后再下车上船摆渡过江。
当时全体国民党大佬、全体中央委员竟然过江迎接29岁的张学良。
张学良的船过江的时候,长江江面上所有的军舰跟民船都一齐鸣响汽笛向张学良致敬。
船到南京,蒋介石亲自迎接张学良,拉着张学良就上了中山陵,两人在那儿结拜成为兄弟。
那时候蒋40多岁,张学良29岁,张学良到了人生的最高潮,全国人民都夸奖他。
“九一八”
,这也许是人生的巧合,或者叫人生的因缘际会,1930年9月18日的时候,张学良到了人生的最高点,紧接着一年后1931年9月18日降到了人生最低点。
东北军不战而退,导致整个东北被日本占领,张学良被全国人民痛骂。
当然后来很多人说是蒋下令不抗日,可是在张学良晚年的时候,他多次在各种采访里亲口证实蒋当时并没有下不抵抗的口令,是他自己觉得打不过就不要轻举妄动。
这导致非常惨重的损失,日本区区那么点儿人就占领了整个东三省。
当时东北军实际上比中央军的装备还要精良,是全国装备最精良的军队。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