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拔都西征时的侧翼包抄就是一次军事思想上的革命。
因为当时欧洲人只会两边面对面打,士兵全都戴上重装甲,拿着长矛,马也都披上铠甲,两边对冲。
而蒙古人先在正面扬弓吸引,然后从侧面突袭。
其实蒙古的马很矮,而欧洲人高马大,但欧洲的马和骑士都穿着重甲,所以跑不快。
蒙古连人带马全都不穿铠甲,极其快速灵活,仅凭侧翼包抄这一招,蒙古居然在四个月之内横扫整个东欧。
蒂萨河这一仗以少胜多,蒙古以四万人的军队,打败了匈牙利国王率领的七万大军。
现在一炮能打死几十人,而那时只能一个一个拿刀砍,难以想象竟然砍死这么多人。
蒂萨河一役之后,整个东欧从奥德河到第聂伯河、从波罗的海到多瑙河都被蒙古占领,建立了由元帝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窝阔台汗国组成的蒙古帝国。
这一仗使蒙古达到军事顶峰,也奠定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版图。
所以蒂萨河战役是蒙古拔都西征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仗,也是蒙古人的光荣。
|美军解放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1945年的这一天,美军解放了位于德国魏玛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当时美军看到里面的惨状大惊失色,立即报告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在回忆录里写到,他一边看一边吐,因为不能想象人类对自己的同类竟能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
巴顿将军当即下令,让整个集团军的所有官兵都来参观。
一支军队知道为谁而战、为何而战,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基础。
日本偷袭珍珠港,全歼太平洋舰队主力,在珍珠港杀死几千名美国人,所以美国人对日本怀着刻骨仇恨,甚至在珍珠港竖起大牌:歼灭日本人。
日本袭击完珍珠港,美国第二天就向日本、德国、意大利同时宣战。
其实德国从来没跑到美国领土上放过一枪,并且德裔美国人的数量仅次于英裔,是美国的第二大移民来源,甚至欧洲盟军总司令、巴顿将军的上级——艾森豪威尔将军本人就是德国后裔。
美国为什么要打德国?很多美军官兵根本就不清楚。
于是巴顿将军让所有的官兵来参观集中营,让他们明白纳粹德国的反人类罪行,明白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电影《甘地》获八项奥斯卡奖|
1983年的这一天,美国电影《甘地》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
在内的八项奥斯卡奖。
关于伟大历史人物的电影通常不容易拍好,因为拍不那么有名的人,可以稍微地调整一下。
但是拍像甘地、林肯这样级别的人,必须非常谨慎。
人生很多时候不符合电影的逻辑,也不符合电影应有的起承转合。
所以在完全不虚构的情况下,把伟大人物的故事组织成一个符合电影内在语言和逻辑的作品,实属不易。
而《甘地》就是一部取得成功的大人物传记片,可以拿来当作教材看。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