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路钱”
一词,今天的意思是盗贼拦截商旅,以“买路”
为名索要钱财。
旧话本小说和戏曲中常见这样的场景。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买路钱”
一词却从出丧而来。
据《礼记·檀弓下》载:“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之。
’子皋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于斯也,买道而葬,后难继也。
’”
高柴是孔子的弟子,又称季子皋,担任鲁国孟氏家族的封地成邑的长官。
高柴的妻子死后,出葬时踩踏了地里的禾苗,申祥劝他赔偿,高柴却说:“孟氏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加罪于我,朋友不会因为这件事而离弃我,这是因为我是成邑的长官。
如果我掏钱赔偿,买道而葬,太过于清廉,那么后人就难以继承这种作风。”
这当然是高柴的强词夺理,因此郑玄评价他“恃宠虐民”
。
这就是“买道”
一词的出处。
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中说:“今人出丧柩行之道,于前抛金银纸钱,名曰买路钱,即买道之遗意也。”
不过这个意义上的“买路钱”
和高柴的“买道而葬”
显然不同,乃是取一个彩头,为过世的亲人买路,求得在黄泉路上平安通过之意。
元杂剧《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第一折《那吒令》中写道:“念不出,消灾的善言;烈不得,买路的纸钱。”
“烈”
是焚烧的意思,可见元代时“买路钱”
仍是指纸钱。
清人翟颢所著《通俗编》中又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日本考》,凡殡出,殡前设香亭一座,名曰设孤台。
令一人在前撒铜钱而行,名曰买路钱,任其贫乞者拾之。
似此俗又自日本流及中国矣。”
其实日本此俗仍然自中国而出。
随着词义的演变,“买路钱”
的本义渐渐消失,同时因为强盗拦路劫取商旅财物的行径跟“买路”
实在太过相像,后人于是就用“买路钱”
来形容这一行径。
“买道而葬”
,“买路的纸钱”
,这个有趣的词源从此再也不为人所知了。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