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的春意渐浓,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京城的宁静。
东北方向传来的消息令人心惶惶——一大队马匪闯过了山海关,沿途烧杀抢掠,直隶地区的富户们纷纷携家带口逃往京城,寻求庇护。
京师的市面物价飞涨,各种谣言四起,治安事件频发。
同治皇帝在养心殿,面色凝重,听着军机大臣们汇报情况。
沈桂芬站在朝堂上,神色严峻:“启禀皇上,兵部接到奏报,一伙马匪一千多人,16日进入了山海关,已洗劫了3个县城。”
同治皱眉问道:“没有派兵围剿吗?”
沈桂芬回道:“驻守直隶的绿营兵正在围追堵截,奈何马匪行踪飘忽不定,机动性又强,暂无成效。”
同治知道晚清土匪不少,没想到都敢跑到天子脚下闹事了,问道:“这马匪什么来历,怎么这么嚣张?”
文祥补充道:“皇上,满洲乃我朝龙兴之地,早年是不准关内汉人进入的。
但近几十年来北方强国屡屡犯边,咸丰十年才开放边禁。
然而边禁一开,鱼龙混杂,又疏于治理,便有马匪横行了。”
清朝的东北封禁政策起始于清初,主要是为了保护满洲的“龙兴之地”
及满洲贵族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利益,严格限制汉人进入该区域垦殖。
这一政策实施期间,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土地开发停滞,人口增长缓慢。
然而,随着外部势力的不断侵略和扩张,清朝的东北边疆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割让了大片领土给外国,这一局面更加凸显了东北封禁政策的弊端,因为该政策未能有效加强东北地区的边防力量,反而削弱了其抵御外敌的能力。
面对侵略和边疆的危机,清朝不得不重新考虑东北的封禁政策。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清政府逐步开放封禁,鼓励移民实边,加强边疆的防御力量。
著名的“闯关东”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加强东北的开发和管理正是下一步该为之事。
同治稍作沉吟,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
地方官员的失职、绿营八旗的腐败与战斗力低下,以及他们对剿匪行动的不积极态度,无疑是导致治安恶化的根源。
这样的局面若继续下去,社会的基本秩序将难以维系。
恭王上前一步,语气急切:“皇上,唐山来报,听闻马匪在附近抢掠,钢铁厂建设已经停工,有大量贵重设备还在厂区,请朝廷尽快派兵保护。”
钢铁厂是国之重器,工业化的基石,倾注了朝廷多少心血,怎容有失?
同治听后,立刻下旨:“钢铁厂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石,关系重大,要立刻派兵保护。”
恭王回答道:“皇上,离唐山最近的是在直隶的霆军,由陈建中将军统领。
是否下旨叫他驰援?”
同治皇帝决断地说:“就这么办,叫他们去吧。
传朕旨意,命陈建中将军即刻领兵前往唐山,确保钢铁厂安全,同时相机剿灭马匪。”
恭王等领旨退下,立即着手安排霆军的调动。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