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但并不明白自己正在干什么或者对自己的行为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其行动大多受本能驱使或者习惯使然。
只是在偶然的并且涉及大量同一行动的情况下,往往也只有少数人对于行动的主观意义——无论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产生明确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成熟的理性人所拥有的最明显和最本质的标志。
而成长必然是一个充满顿悟、反惯性、痛苦、枯燥但不乏趣味的自我意识过程。
把自己拖出心灵舒适区
假如你是个靠感性活着且情商较低的人,在向自我意识转变的过程中,你必须舍得对自己下狠手,把自己拖出固有的心理舒适区。
因为自我意识的最终目标是行为的修正,而行为的修正必然侵犯你的心灵舒适区。
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是很自我的,不愿意被打扰,不愿意被push,不愿意面对陌生的面孔交谈,不愿意被人指责,不愿意按照规定的时限做事,不愿意主动关心别人,不愿意去思考别人的疏漏。
这在学生时代是很容易被体谅的,有时候这样的同学还跟“冷酷”
“个性”
这些字眼沾边,算作褒义。
然而相反,在工作之后,你要极力改变这一状况。
否则,你会很快变成鸡尾酒会上唯一没有人理睬的对象,或是很快因为压力而内分泌失调。
但是,如果你能很快打破之前学生期划出的舒适区域,比别人更快地处理好业务、人际关系、舆论之间的关系,那就能很快如鱼得水。
在会议上,一个停留在心灵舒适区域的人会消极听取领导的话语,消极待命,呆板地完成上级交予的工作,但从来不关心工作以外的任何事情,更不会想到多做一步,让相关同事的工作更容易上手。
而敢于打破这个舒适区域的人,敢于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并在得到上级认可和指点之后把手头的工作尽快完成,并随时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调整。
(注意:永远不要等待别人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这是前者的典型行为)。
在工作上,当前者遇到一名新的同事,他会装作没看见,继续自己的工作。
殊不知新来的同事不久就变成了自己的上司。
而后者则大方客气地自我介绍,并了解对方和自己的关系。
在聚会上,前者总是等待别人发言,并喜欢私底下评论对方的言语。
如果这个桌子上没有人发言,那直到用餐结束,也没有人认识你。
而后者是勇敢地和其他用餐者一起闲谈。
这似乎很困难,开口说话打断沉闷,但往往你会发现对方是多么希望能和你说几句话。
以上只是很简单的几个例子,但是要说明的是,既然你走向社会想谋求发展,你就必须把往日生活中的“随意性”
从身边赶走,尽早冲出自己的舒适区,随时做好和这个社会“短兵相接”
的准备。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