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意义上的信仰有特别的对象——神,然而神和神的教诲是不可分的。
神的教诲不仅关乎神与人的关系(虔诚),而且关乎人与人的关系(爱)。
在不信神,不信上帝的人群中,由于没有必须爱的神,人更有理由爱他周围的人,在自由、平等、尊严的环境中,信任、尊重和关爱别人便会变得更加重要。
在政治上,这些价值与民主、宪政是一致的,在哲学或神学上,这样的普遍价值则总是与某种超越的终结关怀联系在一起。
在没有终结关怀和普遍价值信仰的地方,也会出现一些看上去似乎是信仰的现象和行为,其中最常见的便是世俗的“崇拜”
,这是驾驭民众的有效手段。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对此问道,在还没有新的宗教信仰时,“能够教给孩子们什么呢?”
他的回答是,给他们一个“代替品”
,那就是一个世俗崇拜的方式。
它有一个由政治力量或权力营造的“神”
(领袖),一个“经文”
(某某著作),一个渗透到生活各方面的“世界观”
,一个“僧侣阶层”
(官僚体制)。
这样的崇拜可能非常有效,也可以满足民众对信仰的精神需求。
然而,20世纪的人类历史已经有了太多的经验教训,这样的信仰不仅是赝品,而且更是危险品。
它会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带到自我毁灭的边缘。
我们不能饥不择食,而把这样的赝品和危险品当成了信仰。
怀疑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问题是怀疑什么、怎么怀疑和为什么怀疑。
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宗教革命还是现代科学的萌芽,都是从怀疑某些被当作当然正确的东西开始的。
一切可以称作为“信仰”
的“确信”
或“有所不疑”
,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必须建立在一些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之上。
人们只有确信这些基本价值,即使在现实生活中眼见无数糟蹋、破坏这些价值的行为,但仍然对这些价值坚信不疑的时候,他们才可以说是真正具备了信仰。
长期以来,我们由于信仰的高度政治化,一直无法建立起真正具有普遍、恒久意义的基本价值。
中国虽有被称为“信仰”
的政治教义,但并不存在真正的信仰。
当这种教义的神话与人们的经验理性相抵牾,怀疑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今天的怀疑主义不仅是怀疑现实世界中的那些伪价值(权力,金钱),而且是根本怀疑人类是否真能拥有长久和普遍的价值,后面这一种怀疑主义才是真正可怕的:信仰是被现实,而不是被怀疑解构或粉碎的。
怀疑只是信仰根本不存在的结果,而不是信仰遭动摇的原因。
作者博客:http:blog.ifeng5439462.html
(徐贲,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著有《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等。
)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