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的是含蓄、委婉,话不能说得太透。
因此老外来中国,往往由于中国人说话不那么干脆,留点弦外之音让对方揣度,而如坠云里。
中国传统官场即使是官员索贿也很有讲究。
下级向上级送钱,要安一些好听的名目,如“节敬”
、“冰敬”
、“炭敬”
。
意思是说过节时送些礼物,或者夏天馈赠些钱去买冰祛暑。
如此显得是温馨的人情往来。
春秋时,中国社会人际交往这些特点就具备了,而且现在的含蓄,比起那时候,就显得很没文化了。
譬如,一个县太爷带着司机到下面的乡镇检查工作,吃饭时上当地某特产,如酒或鱼。
吃完饭司机给乡镇负责人说:刚才首长喝你们乡镇产的那个酒,感觉很好。
这就是暗示当地再拿一些酒放在后备箱里带走。
在中国官场,几乎没人听不懂这种暗示。
但春秋时的人说类似的话,要雅致得多。
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楚两大超级强国再次在郑国的虢地会盟,重申襄公二十七年在宋国的弭兵之约——是年,楚公子围娶亲于郑,会盟算是捎带的事。
鲁、齐、宋、卫、陈、蔡、郑,这些中原列国也都被纠集过来与会。
鲁国派出的是该国的老外交官、政治豪门“三桓”
之一的叔孙豹(又称穆叔)。
就在会盟期间,鲁国的当国者、“三桓”
的另一家季武子出兵攻打临近的莒国,夺取了郓(今沂水县)。
鲁国在晋、楚、齐面前是弱国,而在莒面前,则是强者了。
莒国打不过鲁国,就派人到盟会上向主持国际秩序的楚、晋告状。
楚国本来就很不满鲁国紧随晋国——人家两国是姬姓兄弟治国嘛。
楚国代表团团长公子围说:这鲁国也太放肆了,我们的和平会议还在召开,他竟然公然入侵他国,摆明了不把和平条约当回事,建议将参加会盟的鲁国特使叔孙豹杀掉,以示惩罚。
当然,杀叔孙豹不是楚国一家能决定的,必须征得另一个大国晋国的同意。
晋国的代表团团长依然是赵武(亦名“赵孟”
,世人尊称“赵文子”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