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第一段是写朋友关系,以前我们的朋友关系有一种承诺与信任,现在这种关系开始产生变化。
第二段谈男女的感情,以前中国人要的是天长地久,但是小武和梅梅之间只有剎那的悸动,只有当下,命运让他们分开。
最后一个谈家庭,与父母的关系,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我觉得这些年来人际关系的急遽变化是中国人所面对的最主要的变化。
●──有场戏,里面的角色都戴着面具,扮演很多不同的人物,每个人都不是他真正的自己。
比如小勇原是个小偷,现在是个模范企业家;梅梅说她是个陪酒女孩,其实是个妓女,家里人却以为她在北京读书……
对,这就是我想表达的。
中国人有两种人,一种是特别适应这个变化的人,像小武那个小时候的朋友小勇,但有些人则无法适应。
电影里小勇做很多非法的事,比如走私香烟,他就说他是在“做贸易”
,他用一个词将他的道德负担或责任全部解除掉;又比如他开歌厅,其实是做色情业,他则说“我是在做娱乐业”
。
他使用语言,就可以把他的道德负担全部掩盖起来,心安理得地生活。
但小武特别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比如说他的身份,小偷就是小偷,他没办法用某种方式去转变这种道德劣势,这牵涉他对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看法。
●──《站台》被很多影评家认为是当代中国电影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能不能谈一下它如何诞生?您98年就开始写这个剧本了吧?比《小武》还早。
对。
《站台》是我写的第一个长篇剧本,在拍《小武》之前已经写好了。
拍短片的时候我一直想,如果有机会拍长片,第一个要拍什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站台》,就是1980年代,就是流行文化。
对我和大部分中国人来说,1980年代是我们一直无法忘怀的一个年代。
物质上来讲,那个变化真是触目惊心,我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比我年纪大一些的一个哥哥对我说:“如果我能买到一辆摩托车,那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因为那个时候只有警察和邮递员有摩托车,对其他人来说那是个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
所以他觉得一生能有辆摩托车就是最大的幸福。
他说这话三四年以后,中国开始满街都是摩托车。
我们小时候,只有大的机关,比如公安局的会议室、工会的会议室有电视,每个会议室几百个人挤在一起看电视。
但只不过一两年后,每家每户都可以买电视机。
我记得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洗衣机时有多惊讶,学校放映的教育电影《祖国新貌》(介绍中国的新建筑和新产品)中看到介绍洗衣机。
两三年后我母亲买了一台洗衣机。
在中国这种物质的成长与变化真的是非常迅速。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