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相对收入常常比绝对收入更能影响人的心情,因为由贫富差距产生的幸福感与痛苦感,主要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攀比。
对比唐朝杨贵妃当年的生活条件,如果单从物质方面论,现在普通的城市女人都不逊色甚至超过她。
你的物质生活都超过了皇妃,为什么还感到不幸福呢?原因是杨贵妃那时的物质条件虽然远不如现在,但在同时代的女人中她享受的是最好的,万众仰慕,所以她就特别有幸福感。
今天,你的物质生活条件虽然好于杨贵妃,但是如果你周围的人生活条件超过了你,你就会感到不如人的痛苦。
这已经不是物质问题,而是心理问题了。
贫富差距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人们总是问:为什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从绝对收入的角度看,只要社会经济总量增长,人与人收入差距的绝对额肯定是越来越大,这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企望通过初次分配来缩小绝对收入的差距,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但从相对收入的角度看,贫富差距的比例或系数越来越大就不合理了。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人们常常把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混为一谈,用普遍提高绝对收入的办法来解决相对收入即贫富差距的问题,这是缘木求鱼。
一个社会可以提高每个人的绝对收入,却无法提高相对收入。
从相对收入的角度看,普遍提高等于没有提高,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如何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和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上。
我们需要清醒和远见,无论将来经济多么发达,社会多么富裕,只要不搞平均主义,就永远会有高、中、低收入人群,相对收入处于下层的人生活会比较艰难。
同情、关爱不能代替理智,贫富差距是社会竞争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必要的。
社会有一定比例的失业人群对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
贫富差距并非越小越好,贫富差距犹如水之落差,落差越大产生的动力越大,反之则越小,没有落差就没有动力。
贫富差距太大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差距太小又会使人失去努力工作的动力。
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不好,一点差距没有可能更坏,甚至可能使整个社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和灭亡。
我们应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贫富差距,不要让“吃大锅饭”
的悲剧重演。
调控好贫富差距是高难度的宏观管理艺术,合理、适度的贫富差距,才会使社会既和谐稳定,又不丧失活力。
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这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智慧所在。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