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帮帮法国佬吧。”
罗伯·希尔顿对泰德·萧建议。
当时,他们刚刚展开最终长达十七个小时的任务,划着小船把海滩部队接驳到玛洛外海的船舰上。
泰德·萧欣然同意。
之后,他们再也不必费神区分眼前的大兵究竟是法军还是英军,反正两国是同一边的,道理似乎再简单不过。
然而对高层而言,道理并非那么简单。
撤退一开始时,海军总部理所当然地假设英国部队搭英国船,法国部队搭法国船。
其他事情向来是如此办理的。
两国盟军各自撤退到海岸,各自镇守自己的周边防线区域。
英国就是本着同样的精神自行决定撤军,然后才通知雷诺总理。
至于法军是否如法炮制,就由法国自己决定了。
而法国当时甚至没有动过撤军念头。
五月十九日,也就是魏刚上任那天,达朗上将告诉最高统帅部,这样的行动最终只会以“灾难”
收场。
达朗主张据守滩头阵地,持续威胁德军侧翼。
奥方上校就是抱持这样的念头开始徵调几百艘法国渔船,目的是为滩头阵地提供补给,不是进行撤离。
在敦刻尔克,阿布里亚尔上将的想法也如出一辙。
五月二十七日,当奥方、勒克莱尔将军和欧登达尔将军到多佛城堡会见拉姆齐时,法国终于面对了现实。
这三人是来讨论敦刻尔克补给事宜的,到头来却发现英国已开始撤军。
法军如今得迎头赶上了。
奥方的渔船可供使用,但是远远不够。
没有几艘法国战舰可供调派。
基于与英国皇家海军的约定,它们大都驻扎在地中海地区。
法国军官与拉姆齐将军匆匆敲定协议,第五项条文言明:“所有海上撤离工具皆由多佛与敦刻尔克共享。”
这句话无疑十分含煳,但是对法国而言,它似乎保证法军至少得以使用英国的部分船只。
他们很快得知所谓“共享”
的意义。
当比利时在五月二十八日投降,法国驻利奥波德国王的使节团团长尚蓬将军(Champon)设法回到拉帕讷,另外有大约一百到一百五十名使节团幕僚随行。
这是一群精英分子,盟军区域指挥官乔治将军下令他们“即刻撤离”
。
尚蓬要求戈特勋爵在英国船只上腾出空间。
戈特立刻发电报给陆军总部,要求跟英国驻法国最高统帅部的联络官斯韦恩准将(Swayne)确认命令。
“斯韦恩应该指出,”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