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初,我跟编辑谈妥了这本书的大致思路,开始组稿,约定的完稿时间是去年的三月。
我写完最后一篇《慢慢来,反正也来不及》,已经快到今年三月了,拖了几乎一整年,这个书名可谓一语成谶。
有关这个书名的来历是这样的:许多年前的某天,我发了一条微博,大意是说我对现在流行读物的书名已经厌倦了,尤其厌烦鸡汤,所以我准备写一系列毒鸡汤,书名就叫《慢慢来,反正也来不及》之类的,还有《总会有人替我揍你》《相见不如还钱》《跟你的全世界作对》。
那段时间流行全世界,书名里如果没有个世界,很多公司就不给你出,好像有了世界就能卖100万册。
我写了篇名为《放过全世界,好吗》的豆瓣日记,一时间出现了几千推荐,至今还有许多人在转,可见看不上全世界的不止我一个人。
后来有个朋友找我约稿,她在一家电子杂志工作,说喜欢《慢慢来,反正也来不及》这个名字,想让我以这个题目写一篇小说给她。
可惜那家电子杂志对篇幅的要求非常严格,而我写作是极为啰唆的,所以那篇小说写得别别扭扭,这次就没有收录,作为对良心的补偿,我重新写了一篇像样点的《慢慢来,反正也来不及》,但多少有点命题作文的味道,尽管里面的人和事有许多都是真的。
关于书里的人和事是不是真的,这种问题从我写第一本书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
我说是真的,读者就说:“什么呀,不信,骗人。”
我说是假的,他们就哭鼻子,说我欺骗了他们的感情。
我只好说半真半假,谁也无法对此说什么怪话。
这本书里写了不少人物,算算总有几十人之多,年龄、职业、出身、性格都不相同,如果有人问起我:“这些人物是真的吗?”
我还得说半真半假,如果我写的都是真的,我很快就会枯竭,哪有那么多神经病让你写呀!
再说,如果不让小说作者虚构,那么大家都会写起自己的家事来,作者的家里人看了又要翻脸:这是我吗?我有这么不堪吗?啊?这让作者还怎么动笔?头疼。
以前有一位编剧行业的前辈批评我说:“你写的这根本不叫小说,不过人物写得还算那么回事,最多就只能叫十几个人物小传。”
人物小传是编剧术语,指对剧中人物的年龄、职业、出身、性格等元素的大致勾勒,方便共同工作的人对人物形成一致的理解。
由于我写的是人物小传,而不是小说,所以我的人物小传被人拿去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我一点脾气也没有,人家可以说:“世上碰巧有那么多相似而有趣的人嘛!
许你写就不许我拍?名字又不一样!”
我两手一摊,我连书名都被抄过了,还怕人名吗,你们要抄就一起抄呀,改的那叫什么破名字!
这次我又交出了几十个人物小传,要抄的编剧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这本书里的一部分稿件,原载于《读者·全世爱》,那是一本以“爱”
为核心元素的文学刊物,所载极博,小说、散文、诗歌、漫画皆有,对篇幅的要求也比较宽松,给作者提供了舒服的写作环境。
关键是稿费也不错。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