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时期,经济发达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税收也好于前朝。
但政府依然入不敷出,财政赤字不断增加。
这个怪圈其实自英宗起就开始显现:一方面,宋朝为了维持表面上“和平与稳定”
的局面,不得已向辽国进贡“岁银”
,这种花钱买和平的方法可以理解为“破财免灾”
。
而另一方面,虽然不打仗但依然要养兵,因为怕打仗所以要养更多的兵,以防不测。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战争的宋朝却要为大笔的战争经费买单。
在表面繁荣的背后,积贫积弱的经济态势已日趋显露。
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宋代历史迎来了一位有勇气也有志气的皇帝,他希望可以通过变法重振朝纲,达到“国富民强”
的目的。
这位皇帝就是宋神宗。
就像晚清的光绪帝需要康有为的支持一样,宋神宗在人群中搜寻,希望可以找到愿意站出来和他同心同德眺望未来的人。
而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天资聪颖,博览群书。
庆历二年(1042),年仅二十二岁的王安石高中进士,步入仕途。
少年得志的他并未得意忘形,入仕后,没有马上巴结权贵,而是暗暗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向仁宗上“万言书”
,提出政治改革,认为应加强边防,革除科举弊端,消除颓废奢靡的风气,以求“合于当世之变”
。
但王安石的万言书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据此,他判定变法时机并未成熟。
此后,他不断谢绝朝廷一次次的任命,甘居地方小官,宁可小范围推行变法,造福一方百姓。
英宗在位期间,屡次招王安石入京任职,都被王安石以种种理由婉拒。
在他看来,官位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成就自己的理想,如果进得朝堂却身不由己,还不如埋没乡野为百姓做些实事。
当然,这个阶段的韬光养晦拒不为官,一方面是因为王安石正在苦等明君,静待时机;另一方面,他这样“千呼万唤不出来”
的姿势实在为自己的名声做了一次成功的营销、口碑的炒作。
1067年,王安石终于等来了命运的拐点——神宗的传召。
宋神宗为摆脱内在的政治经济危机、外部辽与西夏的侵扰,决定起用王安石。
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位同宰相。
在宋朝艰难呼吸的关口,神宗和王安石也在彼此的扶持中互相汲取前行的力量。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