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小懦弱的皇帝赵构很是欣赏辛弃疾的英雄气概,不久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
从此,辛弃疾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此时,辛弃疾年方二十三岁。
许多年之后,当与友人聊起那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奇迹般的千里奔袭战,他仍然抑制不住“气吞万里如虎”
的万丈豪情,在友人的一片赞叹声中,他慨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从起义军将领变成皇家官吏的辛弃疾离开山东来到了南方。
初来乍到的他,并未看清皇帝和朝廷畏缩怯懦的本质,因为宋高宗赵构曾为他“一见三叹息”
,随后继位的宋孝宗也恢复了岳飞的名誉,开始抗金。
辛弃疾以为,他南下投奔朝廷之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重返故乡收复失地了。
所以在到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他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论政治论军事的奏疏,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美芹”
就是美味的芹菜,古人以“献芹”
比喻所献之物很廉价很菲薄、所提的建议很浅陋很幼稚。
所谓《美芹十论》,指的是辛弃疾写了十篇建议书献给皇帝,陈述他关于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和后来都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因为孝宗指挥的抗金战争很快被打败,转而谋求与金国议和,所以已经不愿再战的朝廷,对辛弃疾的一腔热情自然是反应冷淡,果然将他所献的“美芹”
视为菲薄之物、浅陋谬论。
一晃八九年过去,辛弃疾被委任为建康通判。
“通判”
一职,属于知府或者知州的副手,相当于副市长,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差遣,不是常设官职。
这是明显的被投闲置散。
一个南京市的副市长,而且还是临时性的,当然没有什么权力去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因此,辛弃疾的《美芹十论》《九议》,纵然洛阳纸贵,也无非一纸空文。
壮志难酬的英雄只好愤懑慨叹:“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所以,在乾道四至六年间,辛弃疾以建康通判的身份,登临南京城西水西门内的赏心亭,举目长江以北遥望故乡,低头观赏秦淮河畔美景名胜,一时对家国恨、故乡恋生出无限感慨,遂留下了千古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感怀自己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