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风骨,从他对待刘太后垂帘事件中可见一二。
宋仁宗登基时年仅十三岁,在晏殊的建议下,由章献刘太后垂帘听政。
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这天,太后要接受皇帝率领百官的朝贺,范仲淹上书极谏,认为皇帝侍奉太后属于家事,应该用家人礼,不应该让百官同时跟随朝贺太后;还上书请太后归政。
汉代的杜根也做过同样的事,他曾经上书劝当时的邓太后归政皇帝,结果邓太后大怒,叫人把杜根抓起来装在布袋里摔死。
幸好行刑的人仰慕杜根的人品,没有用力,杜根被摔昏死过去,又被扔到城外。
邓太后不放心,派人检查,杜根装死,眼睛里长出了蛆虫,才让邓太后相信他已死,杜根以此侥幸逃生。
也多亏宋代对大臣言事的优容,范仲淹上书触怒了太后,也仅仅是被贬河中府。
章献刘太后去世之后,朝廷一帮大臣又趁机跳出来指责太后生前的不是,而仁宗因为谣传生母李妃可能是为刘太后所害,也对刘太后十分不满。
这时曾被刘太后迫害的范仲淹却站出来说:太后受先帝遗诏,护持陛下十多年,应该掩其小过,以保全太后的圣德。
(太后受遗先帝,调护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
《宋史·卷三一四》)可见其君子之风。
不过刘太后对权力也太过于贪恋,她去世前还留下遗诏,要杨太妃担任皇太后,继续她的事业垂帘听政。
这时候范仲淹又激烈反对:“今天一位太后去世了,又立一个太后,天下人将会怀疑陛下没有一天能离开母后的帮助了。”
刚刚得到实权的仁宗当然不会再生活在太后的羽翼下,加之范仲淹的进谏,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代发生旱灾和蝗灾,范仲淹请求朝廷派使者赈灾,可是仁宗不予理会。
范仲淹对仁宗说:“如果宫中半天不吃饭会怎样?”
皇帝无言以对,只好派他去安抚灾民。
而范仲淹的直谏也惹得皇帝十分不快,不久,便借口郭皇后被废事件,把范仲淹贬到睦州去担任知府了。
范仲淹每到一地,都兴利除弊,政绩卓然,几年之后又被召回朝廷。
已经经过两次贬谪的范仲淹似乎并没有汲取教训,而是直言不改,这次,他针对的目标是当时权倾一时的宰相吕夷简。
吕夷简是北宋重臣,史载“夷简当国柄最久,虽数为言者诋,帝眷倚不衰”
。
但是吕夷简任人唯亲,把自己的亲信、党羽都安插在要职上。
而刚回京师不久的范仲淹对此十分愤怒,他将京官升迁情况绘制成了一幅《百官图》,一一指出一些官员被破格提升,其实只是因为宰相在假公济私,吕夷简十分恼怒。
北宋官制冗杂,军事颓败,经常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范仲淹上书说:“洛阳地势险固,而汴京四方受敌,太平的时候应该定都汴京,而天下有事的时候应该建都洛阳,现在就应该在洛阳营建宫室。”
皇帝问吕夷简的看法,吕夷简说:“这不过是范仲淹的迂腐之论罢了。”
范仲淹与吕夷简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后者指控范仲淹结党营私,于是范仲淹又被贬谪到了饶州。
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但是声望却与日俱增。
第一次被贬时,亲朋们为他送行,说:“此行极光(非常光荣)。”
第三次被贬还有人称赞他说:“此行尤光。”
范仲淹大笑说:“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
载喜载悲的羁旅之思
虽然面对贬谪,范仲淹表现出的似乎是智者的乐观和通达,但是,当送行的亲友都各自散去,词人独自踏上这漫漫的羁旅之途的时候,心中浮起的,恐怕还是深深的孤独与悲凉吧?
苏幕遮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