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上世纪的中国文学史,鲁迅是矗立其中的一座大山。
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各行各业都井喷出诸多伟大的人物,鲁迅之名,就是那璀璨星空中的一个耀眼存在。
甚至我们都很难想象,中国现代文坛如果没有鲁迅的参与,会是怎样一件憾事;中华民族少了鲁迅,又会是怎样一种损失。
举目古今中外,肩着黑暗的闸门负重前行如鲁迅者几稀,以鹰隼般锐利的眼光剖析国民性格如鲁迅者几稀,用投枪匕首般的文字直刺黑暗虚空勇敢战斗如鲁迅者几稀。
是鲁迅,体现了一个现代中国人所能抵达的精神高度,在他的精神光芒的照耀下,我们获得启迪,同时感到渺小。
为了获得启迪,我们要读鲁迅;为了明白自我本身的渺小,我们更要读鲁迅。
关于鲁迅的生平,大约不用笔者在此絮叨,读者也都知晓,且本书所选《自叙传略》对此也有论及,因而不再详述。
在这里,我们只约略勾勒一下与其文学生涯有关的人生轨迹。
鲁迅初名周樟寿,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之家,家境还算殷实,也可说是享受过一段时间阔少爷的福。
然而世事多变,此等幸福并未享受几年,他的家庭就突遭变故,家境一落千丈。
他也因此过早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坎坷、世态的炎凉。
十八岁那年,鲁迅怀揣母亲多方筹借而来的八块银元,只身前往南京求学,并更名树人,从此踏上一条漫长而又孤独的旅途。
二十二岁那年,他赴日本留学,异国求学,自然免不了遭受欺凌侮辱的眼光,然而作为一种补偿,他也有幸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
刚到日本他学的是医术,后从文,此中转变在其《藤野先生》及《呐喊·自序》两篇文章中论说甚细。
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此奔忙终生,未曾懈怠。
回国后,鲁迅在家乡当了几年教师。
自1912年至1925年,他又在教育部当了大约14年的公务员,此后又辗转于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最终还是以写作谋生,成为专业作家。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于上海。
和他另外两位高寿的兄弟相比,56岁而亡的他委实算英年早逝。
臧克家先生曾有诗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命总有尽头,精神的穿透却无止境,在时光的汰洗之下,鲁迅的精神,愈益彰显出其可贵的质地,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鲁迅的文字,是一块块疙瘩似的煤块,不仅给人一种诡异的美感,其中蕴涵的精神能量和火热的激情,更能让每一个逼近它的人感觉到如炙如烤般的疼痛——这疼痛,是生命的觉醒,这疼痛,是精神的升华。
鲁迅先生的文字和精神,是一笔任何人都能利用的宝藏。
我们想让更多的人能接触这份宝藏,走近鲁迅,夯实生命存在的根基,拔高精神标杆的尺度,因而精选鲁迅先生的文字,辑成此书。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