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
,此处“虚舟”
是指轻捷之舟,这两句说自己驾舟随心前行,有时停下来垂钓,垂钓只为自己惬意,并非像姜太公那般是为了等待周文王。
此处写的是委心任运的态度。
“为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
,乘槎即登天,末句沧洲是泛指隐者居住的水边之地。
最后两句是说:我随心行走世上,若是遇到那些准备进用的人,就问他们沧洲这个地方还存在吗?
这首诗处处透出归隐的态度,略显刻意,当然不一定是作者的真实心情。
《新唐书》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孟浩然来京城之后,与张九龄、王维等人交好,王维私底下邀请孟浩然到宫禁内的翰林院做客,不料唐玄宗突然来访,孟浩然惊慌之下,匿藏到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如实告诉玄宗。
玄宗说:“我一早就听过他的名字了,何须藏起来?”
于是孟浩然出来拜见玄宗。
玄宗请他读自己的诗,当听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这两句时,玄宗不高兴了:“你并没有求仕,我也没有弃你,你为何污蔑我?”
于是将孟浩然“放还”
,不予取用。
此故事流播甚广,但应该是小说家言,真实程度不高。
因为对于王维来说,私下带平民进入宫禁重地是违法的事,他要与孟浩然相聚,有很多合适的地方可以去,没有必要干犯法律。
另外,王维当时的官职是拾遗,级别不高,却能让玄宗到访,理有不通。
不过,在这个可疑的故事里,却隐藏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孟浩然性情率真,不会谄媚他人。
当他面对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唐玄宗时,还会念出“不才明主弃”
这种不讨人喜欢的诗句,如此举动,与他平时那些至情至性的表现是一致的:晚年时,孟浩然背部生疮,在即将痊愈的时候,恰逢老友王昌龄来访,他不顾有病在身,纵情与友宴饮,导致毒疮复发而去世。
司马迁在《史记·佞幸列传》里感慨地说:“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固无虚言。
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的确,在仕宦这条路上,有太多的人斫丧了自己的天性。
像孟浩然这般至情至性之人,没能进入仕途,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