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举无疑正合大汉士人的胃口!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一些原本并不打算前来参与这次选拔的,也会因为这个特殊的规则而被卷入进来,打算用这样的方法来检测自己的实力?
乔琰又说道:“此外,我已向天子上书求得准允,这些考校通过之人,可以在各自合适的岗位上任职一月,若觉得我长安朝廷与他们理念不合,可随时离去,由朝廷负责往来路费,在此期间不会接触到此地的核心机密,且等到安家在此地再知晓也不迟。”
“若对糊名考核之事无有异议,我便让人尽快将告示给张贴出去了。”
田丰听着乔琰娓娓道来,站在敌人的角度来评判她的这番举动,尚且要觉得她言行风度令人折服,再想想此番可能会被遴选入朝的士人,更觉得自己前途无“亮”
。
该不会等到这四月考核结束,他就真的要上岗加薪,成为长安正式官员之一了吧?
那到时候,他要是被要求将自己的家人接到身边来安顿,难道真的要让明公把袁熙用元西的身份给送过来不成?
田丰怀揣着这种忧思,将乔琰对这场考核的两项补充说明告知了陈纪。
陈纪闻言,哪里能领会到田丰在此时的复杂情绪,当即拊掌赞道:“大司马果然不愧是大司马,这般设置之下,若是还能让网罗到长安的人才跑了,那就只是我陈纪的过错了。”
大汉所崇尚的士人风骨,让人根本不会在乔琰提出的这种公平面前提出任何反对。
对这批平均实力不如早早入朝之人高、家世地位又相对均等的人来说,这样的考核方式无疑能让颖脱而出之人显得更有水准,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身价。
在都觉得自己才会是那个优胜之人的情况下,他们感谢乔琰还来不及呢。
但这场糊名考试的意义仅在于此吗?
乔琰耳闻考核规则告示张贴出去后的各人反应,不由露出了个微妙的笑容。
现在参与选拔的,都是原本就有认字进学条件的士人,以后……
可就未必了!
不过这种话,就不用在这种皆大欢喜的场面之中说了。
“我看也不是皆大欢喜,”
程昱忍不住吐槽道,“田元皓真是被君侯坑得不轻,他现在就担心这场考试里选出个大才,让他真要因为出卷而得到君侯的嘉奖。”
乔琰挑了挑眉头,“仲德先生不会以为,我是随便跟他这么说的吧?我要不是提前获知了有人有这个参与考试的想法,哪里会做出这种承诺。”
所以眼下的情况,可真是田丰怕什么来什么了。
因人手缺乏的缘故,他们这些出题之人还得负责阅卷,于是在他的忐忑不安中,迎来了这一张张答卷的校阅。
字迹什么的便不必多说了。
对方今的士人来说,写出的文字就是他们的脸面。
虽然不需人人都和卫觊、张芝、蔡邕这些人一样,写出一手让人眼前一亮的好字,但起码的字形流畅,卷面清晰还是能做到的,这样一来,拼的就是他们在这答卷中所展现出的水平了。
卷子审阅到一半,田丰就看到了一张让他都觉得有些心惊的答卷。
这张卷子中的有些话其实还有些稚嫩,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从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一个“奇”
字,若是在治理民生上喜欢走奇道,其实是有点问题的,可如果是在兵法谋略上呢?
这就是好一个奇才了!
田丰倒是有心将这份卷子的评分稍微往下压一压,说不定还能让这个贤才流往其他地方,但这一来对不起他的良心,二来,乔琰对这种可能出现个人倾向干扰决断的情况,其实是有过考虑的——
一张答卷起码要经过四个人的手进行打分计量,通过众人裁决去掉一个最偏离的,而后取平均值。
若是田丰对此做出了什么不合适的评判,反而要给他招来麻烦。
果然在他给出了个正常评分,将其传到了被叫来改卷的荀攸手中后,就见对方在阅卷数行后,忽然叫了声“好”
。
荀攸向来内敛,也难免有这样的表现,可见此人是真有本事。
还不等田丰为这等人才落入乔琰的手中而唏嘘感慨,就听另一头的陈纪拍了一下桌子,又因惊觉自己拍的不是腿,顿时龇牙咧嘴地抽了口冷气。
田丰转头小心地问道:“老师这头是又见到什么妙对了?”
“何止……看看这份答卷就知道,这位来得可太是时候了。”
陈纪忍不住面露喜色,“你还记不记得,大司马给我们弘文馆这边的有一条要求是,让我们尽可能地寻找有经济方面才干的人才,这不就来了一个!”
(第14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