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我更愿意开国产的“乌阿斯”
和“尼瓦”
牌汽车。
不是出于我的爱国主义热情,而是因为“丰田”
吉普在乌兹别克并非是一款很流行的车型。
如果用魔法把车伪装起来,就如同在头上挥着小旗大喊:“我们是新来的!
谁来接我们?”
反而有“此地无银三百两”
之嫌。
但阿方基肯定地告诉我们,要去的地方路况很糟。
简直是糟透了。
我们见到的惟一一辆“尼瓦”
车是在茶馆附近意外发现的,但那辆老掉牙的汽车车况极差,简直让人不再忍心挖苦它,况且这也毫无意义。
“丰田”
车是崭新的,配备完善,亚洲人通常习惯这么做——如果你买得起昂贵的车,那车里就得一应俱全!
既要有赛车的消音器,还要有自行车车架(臃肿的车主打小就没骑过车),多碟CD播放机,外载脚蹬等等。
总之,所有厂家想得出的奢华装饰都得有,而厂家这么做无非是为哄抬价格找个名目。
车主好像就是当地市场的老板。
他看上去是一个极普通的乌兹别克巴依老爷,与他们老动画影片和漫画中描绘的老爷如出一辙,这个大腹便便的商人嘴里也总是叼着雪茄。
也许,命运的嘲弄就在于,这个已经不再年轻的男人对富人形象的认识都是来自于儿童动画片以及时髦的欧洲杂志。
他很胖,戴着一顶绣着金线的小花帽,身穿昂贵的外套,但紧绷的外套更凸现出他的赘肉。
他的领带也价格不菲,而且毫无疑问,这条领带不止一次被油腻的食物溅脏,然后老老实实地放在洗衣机里清洗过。
脚上的皮鞋擦得锃亮,但在满是灰尘的大街上显得很不合时宜。
他的手上戴着一枚金戒指,戒面镶着硕大的人造宝石,商贩们通常讥讽地称之为“蒙骗石”
。
只有绣花小帽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剩下的完全是一副欧洲派头。
他手里拿着的手机也很贵,但只适合有钱的年轻傻瓜,而不是有身份的商人。
“这车能行吗?”
我问阿方基。
“好车。”
阿方基回答。
我再次环顾四周,没有发现他者。
没有敌对分子,没有盟友,也没有普通人。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