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望着远处的朱允炆,心想:“这个皇太孙果然非同凡响,竟能将解缙这样的直臣驯服得如此服帖。”
他暗自打量着朱允炆,心中对这位年轻的皇太孙充满了敬畏与疑虑。
就在此时,解缙缓步而来,神情略显恍惚,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刘三吾见状,便上前搭话:“解大人,今日可有何见教?”
解缙回过神来,微微一笑,面色却有些苍白:“刘兄,今日我只是在思索一些国事,未曾想太孙的手段竟如此高明。”
刘三吾一愣,随即问道:“解大人所指何事?”
解缙抬头望向朱允炆,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太孙对待我们这些臣子,虽年轻,却能以德服人。
他不仅懂得用人之道,更能将人心揽入怀中。
之前我对他言辞激烈,甚至一度想要辞官,但如今想来,实在是我小觑了他的智慧。”
刘三吾皱眉:“可他年纪尚轻,如何能掌控如此复杂的权力游戏?”
解缙叹息:“这便是他与常人的不同之处。
他能将我这种倔强之人驯服,想必有他独到的见解与手段。”
就在此时,朱允炆走了过来,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打断了二人的谈话:“二位在谈论什么呢?为何神色如此凝重?”
刘三吾连忙恭敬地行礼:“太孙,臣与解大人正讨论国事。”
朱允炆点点头,目光在解缙身上停留片刻,随即问道:“解大人,可有何高见?”
解缙一愣,随即回道:“太孙,臣只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辅佐您,确保朝廷的安定。”
朱允炆微微一笑:“我知道解大人心系国家,然则有时不必太过于严肃。
朝廷之事,亦需轻松对待,方能从容应对。”
刘三吾暗自佩服,心想:“太孙果然心思缜密,能够将解缙的情绪调动得如此轻松。”
“太孙所言极是。”
解缙点头,心中却暗自思量:“这年轻的皇太孙,究竟是何等心思,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控如此复杂的人心?”
朱允炆似乎看出了解缙的疑虑,便接着说道:“解大人,您可知我在朝中所面临的压力?许多大臣对我并不看好,甚至暗中使绊子。
我需要您的支持与智慧。”
解缙心中一震,明白朱允炆并非表面上的轻松,他心中有着深深的忧虑与不安。
于是,他认真道:“太孙,您要知道,朝中之事,权谋复杂,您需谨慎行事。
臣愿意全力辅佐,但也希望您能多加小心。”
朱允炆微微一笑:“解大人所言极是,我会谨记于心。
然则,您也要放下心中的顾虑,朝堂之上,唯有团结一心,方能共渡难关。”
刘三吾见气氛渐渐融洽,便趁机问道:“太孙,您是否考虑过与那些持不同政见的大臣进行沟通?或许能化解一些误解。”
朱允炆点头:“我正有此打算,若能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或许能为朝廷带来更多的稳定。”
解缙闻言,心中暗自欣慰:“太孙果然深思熟虑,懂得团结大臣,若能将各方势力整合,朝堂之上必能风平浪静。”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刘三吾回头一看,见是李景隆急匆匆地走来,神色凝重,似乎有要事相报。
“李大人,何事如此匆忙?”
刘三吾问道。
李景隆上前行礼,面色严肃:“太孙,朝中有一份奏折,涉及到北方边境的动荡,臣认为此事不可轻视。”
朱允炆眉头微皱:“北方边境?可有何具体情况?”
李景隆深吸一口气,接着道:“近日边境频繁出现盗匪活动,朝廷的兵员不足,若不及时处理,恐将影响国计民生。”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