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利尔的幽灵-《千秋人物》

特利尔的幽灵(第1页)
🎁美女直播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我不知道德文的原意,中文翻译时为什么用了这个词。

中国人的习惯,幽灵者,幽远神秘,缥缈不定,威力无穷。

看不见,摸不着,似有似无,信又不信,几分敬重里掺着几分恐惧,冥冥中看不清底细,却又摆不脱对它的依赖。

大概这就是幽灵。

或许就是这幽灵的魅力,我一到德国就急着去看马克思的故居。

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特利尔小城。

那天匆匆赶到时已近黄昏,我们在一条小巷里找到了一座灰色的小楼,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这是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落日的余晖正为它撒上一层淡淡的金黄。

我推门进去,正面一个小小的柜台,陈列着说明书、纪念品,门庭很小,窗明几净,散发出一种家庭式的温馨。

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一张马克思像,不是照片,也不是绘画,是用一部《共产党宣言》的文字组成的肖像。

连绵不断的英文字母排成长长的线,勾勒出马克思的形象,我们所熟悉的大胡子、宽额头和那深邃的目光。

我在这张特殊的肖像前默站了好大一会儿。

一个人能用自己驰名世界的著作当标志和勾勒自己的形象,这真是难得的殊荣。

故居的小楼共分三层,环形,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天井。

一层原是马克思父亲从事律师职业时的办公室,现在做了参观的接待室;二层是马克思出生的地方,现在陈列着各种资料,介绍马克思的生活情况和当时国际共运的背景;三层陈列马克思的著作。

其实,马克思出生后在这里只住了一年半,他父亲1818年4月租下这座房子,5月5日马克思出生,第二年10月全家便搬走了。

马克思于此地可以说毫无记忆,他以后也许再没有来过。

但是后人记住了它。

1904年,这座房子被特利尔一位社会民主党人确认为就是马克思的出生地,党组织多次想买下它,限于财力,未能如愿。

到1928年才用10万金马克从私人手中买下并进行修复,计划在1931年5月5日开放。

但接着政治形势恶化,希特勒上台,1933年5月,房子被没收,并做了法西斯地方组织的党部。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社会民主党才重新收回了这座房子,1947年5月5日终于第一次开放。

世事沧桑,从马克思1818年在这座房子里出生到现在已过了一百七十年,这期间世界变化之大,超过了这之前的一千七百年。

但是世界仍然在马克思的脑海里运行。

陈列馆里有一张当年马克思投身工人运动和为研究学问四处奔波的路线图,一条条细线在欧洲大地来回穿梭,织成一张密网。

英国伦敦是细线交汇最集中的地方。

我目光移驻在这个点上,自然想到那个著名的故事: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写作,时间长了,脚下的地板竟蹭出了一条浅沟。

就像少林寺的方砖上留下了武僧的脚窝一样,不管是文功还是武功,都是要下功夫的。

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把整个地球,把地球上的经济形态、生产关系、科学技术、人的思维,以及这个世界上的哲学等,全部做了他的研究对象,他要为世界究出个道理,理出个头绪。

他是如阿基米德,或者像中国的老子那样的哲人,他看到了工人阶级的贫困,但他绝不只是想改变一时一地工人的境况。

他不是像欧文那样去搞一个具体的慈善实验,就是巴黎公社,他一开始也不同意,他是要从根本上给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求一个解法。

这座楼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我们最熟悉的当然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了。

这里有最珍贵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版。

在这之前还没有哪一本书能这样明确地告诉人们换一种活法,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持续百年而不衰的运动。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