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忧政。
忠臣总是一片忠心,借君之力为国家办大事;奸臣总是耍尽手段投君所好,为君办私事。
范仲淹一生心忧天下,总是在和政治腐败,特别是吏治腐败做斗争,并进行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期的第一场大改革——“庆历新政”
。
一个政权的腐败总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
当一个新政权诞生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干部。
通常,官位成了胜利者的最高回报和掌权者对亲信、子女的最好赏赐。
官吏既是这个政权的代表和既得利益者,也就成了最易被腐蚀的对象和最不情愿改革的阶层。
只有其中的少数清醒者,能抛却个人利益,看到历史规律而想到改革。
1035年,范仲淹因知苏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知京城开封府。
他已两次遭贬,这次能够回京,在一般人定要接受教训慎言敏行,明哲保身。
但这却让范仲淹更深刻地看到国家的政治危机。
他又浑身热血沸腾,要指陈时弊了。
这次,范仲淹没有像前两次那样挑“君”
的毛病,他这次主要针对的是干部制度问题。
也就是由尽“谏官”
之责,转而要尽“台官”
之责了。
原来这宋朝的老祖宗,太祖赵匡胤得天下是利用带兵之权,阴谋篡位当的皇帝。
他怕部下也学这一招来夺其子孙的皇位,就收买人心,凡高官的子孙后代都可荫封官职。
这样累积到仁宗朝时,已官多为患,甚至骑竹马的孩子都有官在身。
凡一个新政权五十年左右是一道坎,这就是当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讨论的“周期律”
。
到范仲淹在朝时,宋朝开国已八十年,吏治腐败,积重难返。
再加上当朝宰相培植党羽,各种关系盘根错节。
皇帝要保护官僚,官僚要巩固个人的势力,拼命扩大关系网,百姓养官越来越多,官的质量越来越低。
这之前,范两次遭贬,三次在地方为官,深知百姓赋税之重,政府行政能力之低,民间冤狱之多,根子都在朝中吏治腐败。
他经调查研究,就将朝中官员的关系网绘了一张“百官图”
。
1036年他拿着这图去面见仁宗,说宰相统领百官,不替君分忧,不为国尽忠,反广开后门,大用私人,买官卖官,这样的干部路线,政府还能有什么效率,朝廷还有什么威信,百姓怎么会拥护我们。
范又连上四章,要求整顿吏治。
你想,拔起一株苗,连起百条根,这一整顿要伤到多少人的利益,如欧阳修所说:“如此等事,皆外招小人之怨,不免浮议之纷纷。”
皇帝虽有改革之意,但他绝不敢把这官僚班底兜翻,范仲淹在朝中就成了一个讨嫌的人。
吕夷简对他更是恨得牙根痒,就反诬他“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
。
那个仁宗是最怕大臣结党的,吕很聪明,一下就说到了皇上的痒处,于是就把他贬到饶州(今江西鄱阳)。
从他1035年3月进京,第三次被起用,到第二年5月被贬出京,又只有一年多一点。
这是他第一次试图碰一碰腐败的吏治。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