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的制作历史上,晒干或蒸青的茶青,主要以采摘茶树的嫩叶为主。
唐代以前烹饮的茶,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搞清楚这个基本问题,对充分了解古人于茶的认知,大有裨益。
唐代初期,医学家孟诜在《食疗本草》记载:“(茗叶)当日成者良。
蒸、捣经宿。
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
其中的“蒸”
、“捣”
二字,不经意间点明了,在唐代初期,茶的制作方式即是蒸青工艺。
鲜叶经过蒸青后,为什么要捣碎呢?首先,因为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诞生茶的揉捻技术,蒸过的叶片若不经捣碎,茶的内涵物质便无法快速有效地浸出。
其次,是为了更容易地挤压成为片茶,方便运输和交易。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这让我联想起2018年的春天,在福建政和精心制作的那批高山白茶。
野放的政和大白老茶树,由于多年无人管理、台刈,发芽率极低,因此只能在小开面后采摘。
茶青叶张肥大却柔嫩丝滑,气息清芳,令人惊喜,但在萎凋干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冲泡,该茶应有的甘甜、厚滑、芬芳、气韵等,却是“一春鱼雁无消息”
,这方急煞爱茶人。
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某日我有点着急、冲动,竟然把叶片捏碎了去泡,果然不负我望,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茶汤瞬间变得香高水厚,甘之如饴。
那份惊喜,对爱茶人来讲,却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
事后细想,大概是野生茶叶面的角质层较厚,白茶又没经过揉捻,其丰富的内质,在茶叶细胞不能破壁时,很难自然快速地溶出所致。
只有宁为玉碎,不为叶全,方识得顶尖好茶的庐山真面目。
后来,我把这批白茶命名为“玉碎”
。
唐代茶青的捣碎,与今天的“玉碎”
,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孟诜的记载可以断定,唐代初期的蒸青绿茶业已存在。
那么,唐代以前的茶又是怎样的呢?在找不到确凿的文字记载之前,我们还不好定论。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