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姜哪个更宜茶-《茶与健康》

盐姜哪个更宜茶(第1页)
🎁美女直播

陆羽在煎茶时,加入适量的盐,一定是有深意的,或者是当代的习俗使然。

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茶汤的焕如积雪、晔若春敷,香气的清新曼妙,惊动了唐代的文人隐士。

一瓯香茗,以崭新的面貌,浇透了困苦文人胸中的块垒,可宣泄沉郁;又使抱朴守真的隐士物我两忘,能寄情高远。

以茶遣怀,以诗言志,其泉涌的文思,氤氲成大唐的烟雨空蒙,穿林渡水而来。

弥散至今的茶的隽永与清香,谁能说没有唐时的味道呢?

唐代饮茶的主流,分为煮茶与煎茶两种主要形式,但在民间或部分文人中间,淹茶也是存在的。

淹茶,即是《茶经》记载的“以汤沃焉”

,可视为是今天瀹泡法的萌芽。

以蒸青工艺为主的煮茶或煎茶,茶的香气并不彰显。

我粗略查阅了一下唐代的茶诗,描写茶香的诗词数量并不多。

颜真卿的联句诗有“芳气满闲轩”

;皎然有“素瓷雪色缥沫香”

;白居易有“咽罢余芳气”

;李德裕有“兰气入瓯轻”

;皮日休有“苹沫香沾齿”

其中,刘禹锡的“木兰沾露香微似”

,写的是“斯须炒成满室香”

的炒青绿茶。

刘禹锡是唐代少有的对茶有真知灼见的翘楚,他描写茶的一些诗文,其专业素养和学术见解,是超越那个时代的,不容忽视。

柳宗元的“余馥延幽遐”

,大概是受挚友吕温影响的煮茶发出的香气。

那幽遐的芳香,来源于茶山生态的“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得益于绿茶采摘的“晨朝掇灵芽”

至于茶的滋味,在唐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也不高。

皎然有“何似诸仙琼蕊浆”

;温庭筠有“疏香皓齿有余味”

唐代大部分诗文描述的,都是有关煎茶的视觉效果,不是“鱼眼”

、“蟹目”

,就是“满碗花”

、“醉流霞”

等等。

为什么唐代的文人隐士,不能充分地从茶中品出其悠长的香气与醉人的滋味呢?我猜测:首先,茶的蒸青工艺是主导原因,传统煮茶添加的辅料影响,也是关键;其次,与陆羽对煎茶技艺改造的不彻底,也不无关系。

阅读《茶经》我们知道,陆羽在煎茶的初沸时,要根据水量的多少,“调之以盐味”

,当然也不能太咸,否则,含盐量高的水,会严重影响茶的香气和滋味的表达。

过去的北方人,为什么喜欢喝茉莉花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饮用水偏咸或水的硬度过高。

其他的茶类,用北方的水质,是泡不出浓厚的滋味和细幽的香气的。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