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不溶于茶汤,因此,强调“金花”
对人体有多么神奇的保健功效,似乎有点牵强,除非像发酵的豆腐乳一样吃到胃里。
即使吃到了胃里,“金花”
也没有任何的营养作用。
在茶的发酵或陈化过程中,由于茶的外干内湿,并有意或无意间接种了冠突散囊菌,菌群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就会旺盛的繁殖,生成强势的金花菌群。
只要金花菌群存在,就会抑制其他有害菌群的生长。
因此,凡是有金花存在的黑茶,一般都不会发霉,茶汤通透明亮,口感甜滑柔顺,且较耐泡。
这是因为金花的形成,是大量微生物的产生、繁殖、氧化聚合的过程。
而微生物的繁殖和氧化聚合,必然也像其它有益菌群一样,能够分泌淀粉酶、蛋白酶和氧化酶,促进茶叶的降解、水解、氧化等,形成黑茶特有的滋味与品质。
老千两茶的局部“金花”
金花,通常是分布于黑茶类内部的金黄色的饱满的圆形颗粒,绝对不会以菌丝的形式,存在于茶叶的外表面,这是金花与严重致癌的黄曲霉菌的根本区别。
一款陈茶,如果在茶叶的表面上,分布有黄褐色、黄白色的丝状或粉状菌体存在,且茶汤黑浑、燥喉、有较重的霉味或土腥气味存在,这样的茶,极有可能已感染了黄曲霉菌。
黄曲霉菌是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中最强的物质之一,主要损害肝脏,并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另外,某些黑茶类饮后造成的腹泻、呕吐等症状,并非是某些人刻意误导宣传的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应该是茶叶在存储、陈化过程中,感染、滋生的菌群超标所致。
市场上的某些黑茶,由于用料过于粗老,可能会存在氟含量的超标问题。
茶树是一种高氟植物,能主动从土壤中摄取并富集氟元素,然后主要累积在叶片内,所以茶梗的含氟量,会远低于粗老的叶片。
鲜叶越粗老,其成茶的含氟量就会越高。
一芽三、四叶的茶叶含氟量,一般在200mg
kg以下。
第四个叶片的含氟量,大约是第一叶的5倍;其余更老叶片的含氟量,甚至是嫩叶的数十倍之多。
一般来讲,大叶种的含氟量高于小叶种,夏秋茶的含氟量高于春季茶。
氟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摄入适量的氟,对预防龋齿和骨质疏松,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南北朝时,陶弘景《杂录》认为:“茗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
茶能轻身换骨,此论虽然有些夸张,但陶弘景作为著名的医家,能够很早认识到茶叶对人的骨骼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
微量元素固不可缺,但多则成病。
人体若是摄入过量的氟,其危害是巨大的。
我国卫生部规定:每人每天摄入氟的数量,以3.5mg为安全剂量。
日本的标准为2.1~2.3mg。
如果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的氟在6mg以上,就会导致慢性氟中毒。
国内外曾报道过多起饮茶导致的氟中毒病例。
摄入过量的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主动脉硬化等等。
氟超标引起的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与氟骨病。
长期的氟损害,可导致牙齿变色、脱落,腰腿痛、骨骼变形,驼背跛行,甚至瘫痪残疾等疾病。
2003年,我国农业部制定了茶叶中的氟化物(以F计)≦200mg
kg的生产标准。
茶叶中的氟易溶于水,茶叶浸泡5分钟,大约会有70%以上的氟溶于水;30分钟以后,90%以上的氟能溶于茶汤;如果长时间的煮饮,氟的浸出率可高达98%以上。
上述关于氟的数据告诉我们,对于相对粗老的黑茶类,其安全的日饮茶量,应该控制在10g之内。
如果煮饮,应酌情减量。
因为,我们通过每天的膳食、饮水等,也会摄入0.5mg~1mg不等量的氟。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