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现在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说,量子力学描述的在超小尺度下微观粒子展现出的“非理智性”“不可被观察”的运动,就是越小质量的物质具有的“智能”量度越小的证明。而大质量物体表现出的“可被理解”的运动,就是尺子另一端最好的反例。2008年6月2日齐教授必须是个伟大的天才!昨天他对经典的John A. Wheeler的延迟选择实验1(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这个方向无疑让我们在解开自然智能原理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John A. Wheeler的延迟选择实验(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发现了正确的现象,但是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所以此后所有人为解答这个问题所做的努力可能完全搞错了方向。人不是观察光子,而是自始至终被宇宙这个整体智能观察着。人不是(唯一的)观察者,观察者是宇宙。一切现象和事实的确都是不可靠的,但这种不可靠不是来源于人类或者人类自身具有的智能,恰恰是来源于人类自身不具备某程度的智能,人类的智能存在限制。或者说所有的智能都是更大范围智能的一部分,部分很可能无法完全了解整体。齐教授认为DCE实验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智能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某种反馈机制的证明。齐教授对于这个“反馈机制”似乎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种“反馈”究竟是什么样的机制?齐教授和我们讨论了很久,但似乎没有任何现有的实验或者理论可以参考。坦率地说,我个人觉得DCE对于自然智能的意义更多的应该在于光子的“无理智性”运动和光子本身的物质体量关系,这应该是继续研究的重点。所谓的自然智能原理“反馈机制”有可能是存在的,但毫无疑问这是整个自然智能原理的边缘。研究的中心应该放在原理核心结构、描述公式和参数平衡上。冯灿也这么想。需要和齐教授继续探讨。11979年,约翰·惠勒(John A. Wheeler)在纪念爱因斯坦100周年诞辰的讨论会上提出的关于电子双缝干涉的著名思想实验,指出可以在电子实际通过双缝屏幕之后,再选择究竟通过一条缝还是两条,即“延迟”电子的决定。换句话说,可以在事情发生后再来决定它应该怎样发生。此种说法震惊了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