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也没什么脑子,现在哪抵得过那“神机军师”朱武的引诱?
杨虎左右一想,干脆一拍大腿,就决定投奔梁山了。
且说这边太湖里面,“神机军师”朱武已经将“太湖四杰”,耿家兄弟,杨虎花普方说动,各自去投梁山,而那狄泉在山上,已经得到朱仝回报。
那“美髯公”朱仝一路上护送那群百姓走了五七日到了那范氏义庄,见过范乾,递上财物与狄泉书信,今已返回。
而狄泉却发现,这财物人家并没有收下,而且还给了狄泉一封回信。
人家范乾的回信里面提到,范乾先祖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身为晚辈,扶危济困,接济难民本是分内之事,非图财物,因而拒之不受。
但他对于狄泉所作所为也有所听闻,不好说些什么,只是劝说狄泉好自珍重。
这也难怪,古代的知识分子里面大多数都是受到忠君爱国的思想影响,对于起义军和啸聚山林的土匪强盗都没有什么好感,他这种态度,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而此时,狄泉已将在山上和许贯忠准备着手进行大改革了,首先许贯忠说,要在梁山上推行文化改革。
说白了,就是和后世的军队扫盲一样,因为这些士兵文化程度实在是太低了。
文化程度,在一支部队里面不能够直接转化为战斗力,但是完全可以提高你部队的战斗力下限。
当然了,要是像是后世军校的那种培养方式,毕竟不太现实,所以狄泉只是让“圣手书生”萧让承担起梁山的扫盲工作,让这些山上的士兵能够识字、明理就够了。
一支文化水平不高,而且各种思想共存的军队,是很难做到令行禁止,军纪严明的,因为思想没有统一,所以,这些人干出什么来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圣手书生”萧让则是叫起撞天屈来了,因为教这些大老粗认字明理,那可比教孩童识字要简单的多了。
这些人已经有了固定的思维,甚至有一些人抵触学习,“圣手书生”萧让按照教导孩子的那种方式来教他们《急就篇》、《训纂篇》、《劝学篇》、《千字文》、《百家姓》,收效甚微。
许贯忠对于如此现象的解释,是说要让这些人对于识字明理感兴趣。
狄泉这可是大伤脑筋,怎么才能让这些人对这些东西有兴趣,太难办了一点!
想了一阵子,狄泉有了一个办法。
识字认字这个,是一个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