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追书帮>其它小说>三国箱子里的皇城> 第八十六章 飞白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六章 飞白书 (4 / 7)

1、工艺性强、美学价值不高

不论蔡邕创造飞白书的故事是否真实,但是,稍有书法创作经验的人都会知道,

如果要“丝丝露白”且“枯丝平行”,首先,其创作工具之一的笔必须特别加工。

而且,从《升仙太子碑》及张燕昌等人的飞白作品中,

会发现他们的毛笔绝对是经过加工处理过的,

近期钱今凡先生在《书法导报》印证了这点并附有图片。

书法是“惟笔柔则奇怪生焉”的产物,但这种人工痕迹太重的东西,

其美学价值必然不会很高。一句话,飞白书只是一种特殊工具的特殊产物,

它彰显的主要是笔法的趣味,而并未创造出有胜于前的崭新境界。

从这点看,或许“飞白书”的工艺性就与传说中的诞生开了个玩笑,

即它既是来自于工匠的工艺制作,最终又因工艺制作而慢慢衰败。

2、艺术品位不高

关于这点,我们可透过它表面的热闹来看它在评论家心目中的实际地位。

张怀瓘在《书断·中》罗列了神品二十五人,而飞白仅占其三;妙品九十八人,

而飞白仅五;能品一百零七人,而飞白仅有一人。

这个数字,让我们看出唐朝以前“飞白书”的品位实际较低。

与此相似的是《清史稿·卷五○三》载:“世臣叙次清一代书人为五品”(即神妙能逸佳),分九等,共九十七人,重见者六人,实九十一人。

”而其中,却无一人以飞白而入品。这一方面说明有清一代,飞白式微。

另一方面则说明,查到的七人其“飞白书”也不能列品的客观现实。

对此,我们也可从苏东坡那句“可爱而不学”的短语中看到“飞白书”的真实品位。

何况如魏文帝曹丕这样的人和唐宋帝王都只是“时于宫中戏为之”而已。

3、新奇单一、缺乏深度

尽管飞白书的新鲜式样会让人一时着迷,但它单调而工艺性强的创作,

必然会抑制人们对它的浓厚兴趣。也就是说,“飞白书”自身内含的深度和艺术手段、

艺术水平的丰富性的缺乏,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它自身的衰败,

这是从美学角度得出的结论。

4、宋代审美观念的变革和人文精神的复苏

以“郁郁乎文哉”称着于史的宋代,大概是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