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
,不对,不对!
为什么他又认为不是了呢?有了在国外的见识,对比中国,大约倍感国民精神状态的不振。
“不是”
者,首先是对国家形象及国民精神状态的不认可也。
那时中国人被外国人鄙视为“东亚病夫”
,而我们自喻是“东亚睡狮”
。
狮本该是威猛的,但那时的我们却仿佛被打了麻醉枪,永远睡将下去,于是类乎懒猫。
清末以前,中国思想先贤们是论过国民性的,但即使论到其劣,也是从普遍的人类弱点劣点去论,并不仅仅认为只有中国人身上才表现的。
那么,我们现在接触到了第一个问题——某些劣根性,仅仅是中国人天生固有的吗?
我的回答是:否。
人类不能像培育骏马和良犬那样去优配繁衍,某些人性的缺点和弱点是人类普遍固有的。
而某些劣点又仅仅是人类才有的,连动物也没有,如贪婪、忘恩负义、陷害、虚荣、伪善等。
故,万不可就人类普遍的弱点、缺点、劣点来指摘中国人。
但,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又完全可以造成某一国家的人们较普遍地具有某一种劣性。
比如西方欧美国家,由于资本主义持续时间长,便有一种列强劣性,这一种劣性的最丑恶记录是贩奴活动、种族歧视。
当然,这是他们的历史表现。
于是我们接触到了第二个问题——中国人曾经的劣根性主要是什么?我强调曾经,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已与“五四”
以前大不一样,不可同日而语。
在当年,民族“劣根性”
的主要表现是奴性,“五四”
知识分子深恶痛绝的也是奴性。
那么,当年中国人的奴性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要循中国的历史来追溯。
世界上没有人曾经撰文批判大唐时期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的史籍中也无记载。
唐诗在精神上是豪迈的,气质上是浪漫的,格调上是庄重的,可供我们对唐人的国民性形成总印象。
唐诗的以上品质,从宋朝早期的诗词中亦可见到继承,如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诗词。
但是到了宋中期,宋词开始出现颓废、无聊、无病呻吟似的自哀自怜。
明明是大男人,写起词来,却偏如小媳妇。
这一文学现象是很值得研究的。
伤心泪、相思情、无限愁、莫名苦、琐碎忧这些词汇,是宋词中最常出现的。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