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斯:你曾说“此书企图描写的,是来自深渊的那些痛苦和人为了对抗它们所做出的努力”
。
这似乎是许多西方大师喜欢表现的主题——现代社会人类人性之嬗变。
你跟国内同类作家不一样啊,你认为他们描写的只是事物的表象?
残雪:是啊,我是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中国作家吧。
除此之外,还有我的几个文学同仁——张小波,薛忆伪,梁小斌是属于这一类。
也许,将文学作为独立的精神事物来追求,在中国算一个创举吧。
我不想一个一个地说国内的作家,但固守自己的传统是必然要流于表面的,看看文坛上的事实就明白了。
牧斯:这部小说中人物都是飘忽不定的人,氛围也是“飘忽不定”
。
“飘忽不定”
、“一切未定”
是否就是你向往的“元境界”
?小说中有一位名叫埃达的女子,她从毁灭她全家的泥石流中逃生,来到人间流浪。
这种具有西方氛围与神话气息的小说是否是你特别的设造?
残雪:精神就是飘忽不定的,如果你抓得到,把握得了,那就不是精神了。
精神仅仅存在于渴望里,存在于你想重返的冲动之中,那里就是不安定的“元境界”
。
关于女主人公埃达,我并没有设造,她本来就在我里头,所以她才会出来。
写我这种小说没法设造任何情节,你只能忍耐、倾听,然后语言就会出来——那种具有原始气息的语言。
埃达为什么总在重返那种境界?也许,在毁灭的极限中生存过一次的人,就永远具有了重返的冲动。
牧斯:“写完之后我也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零度写作”
这都是很多年轻人玩弄的“先锋”
概念与姿态,而你却以一份事业心来实验它、操作它,几十年如一日,你是否找到了“零度写作”
的真谛?能否给我们描述一下在“零度写作”
中的状态?
残雪:我同国内说的“零度写作”
是两码事。
他们推崇的是技巧,破除的是理念。
而我是一个理念至上的作家,但丁,歌德等是我的榜样。
我提倡的“新实验”
——拿自己做实验——才是真正的零度写作。
我不要任何技巧,只凭原始的冲动去“自动写作”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