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究徐福东渡事件蔚然成学,桑岛即屡屡为人提起。
该岛所在何方?杂说纷至沓来,研者多有究问,吾则不敢妄言,弃青灯而实勘,而今如实相告:栾河入海口正前方海域耳!
看官作如是观,可知本典所载辞条,皆有根源,绝非随行就市,图小利而害大义。
岛址既在他乡,却又能如此记录,盖因尊重史实,不得涂改也哉!
自古以来,着绸衣且风度翩翩者,多来自东方之夷人,号称东莱。
东莱者,海角人氏也,喜好炼铁熬盐,养马植桑。
这些人等,面目颇怪,眼凹鼻隆,几似洋人,却有些小小能为。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既有佳事咱家为何不学?于是乎先人徐福八方打听,以寻良亩,种桑养蚕,图谋后用。
想必是先人眼光高阔,计划大业,准备一旦寻到海外仙岛,长期居之,也要民众穿这上等的衣服。
咱家徐福从徐村出发,自备干粮,沿海边走走停停,腥风满怀,牵念国事。
全国人口也众,何人能有徐福心事之多。
所想净是大事,即如何欺骗始皇,可见诸项多有麻烦,万万不敢疏忽。
咱徐福礼贤下士,为人低调,即所谓低调进取之人氏。
看官会想,堂堂徐福远走他乡,身边为何不带一二秘书?难道业务如此繁忙,偏要事事独自料理?正是也哉。
先人徐福是伟人内瓤,常人毛皮,看去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故一路常有若干少女顾盼。
徐福则大步流星,要务在身,且原本不善厮磨,于是乎不消三天二日,过成山入芝罘,再去栾河。
话说栾河之口,其貌不扬,虽不宜作出海之港,却有对面海岛遥遥相望!
徐福拤腰立岸,海风吹拂鬓发,宛若蓄留背头之长官,额顶开阔,双目炯炯。
再看他腰挎宝剑,鞘上镶铜,远近观看闪烁有光。
大英雄面对海岛高喝一声好也!
你道怎地?原来海岛近在咫尺,离码头仅五里水路,中间碧水荡漾,无涌无浪。
再看码头之上,百船待发,帆影翩翩,群鸥环绕。
自码头至小岛只需片刻,甚是便捷。
先人暗自思忖,喜上心头,即刻喊过船家,登岛亲勘。
先人此番登岛,活该顺应天意。
原来岛上布满野桑,葱茏茂密;渔村古巷,海草屋顶,青石砌墙,煞是可爱。
男人出海,村姑耕田,更有养蚕巧手,开坊巢丝。
咱先人三顾茅庐,不耻下问,一问到底。
岛民一时口耳相传,皆说南边来一美男,身挎宝剑,声音朗朗,甚有威仪。
且说这岛上风俗不似内陆,村民常年食鱼,夹杂粗粮菠韭,迎风喊话,性格豪放,男丁个个勇武,女子人人浪漫。
好女子火热心肠,心愫忒好,在在淳良,与男子过往毫无扭捏气、小家子气、骄娇二气,真可谓襟怀坦荡,松弛放达,视如亲人,不分彼此。
再说自家男人常年出海,遇风浪更是连月不归,或有海难一去不回,故女子往往一人持家,自强不息,从不畏惧。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